虚数的真实(一)
数学界对于数的认知一直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万物皆数”,但他们所说的数仅指整数。他们知道整数之比不一定是整数,但和现代人不一样,他们把两个整数之比的运算排除在正统希腊数学范围之外。
希伯斯(Hippasus,约公元前500年)
而当他们发现有些比——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与一直角边之比——不能用整数之比时,他们很不安。他们把那些能用整数之比表达的比称为可公度比,而把那些不能这样表达的比称为不可公度比。后人把不可公度比的发现归于希伯斯。相传当时毕达哥拉斯派的人正在海上,就因为这一发现而把希伯斯投到海里。(后世科学界的争斗并不比这更文明)
part01. 虚数的历史
到1500年左右,零已被人接受作为一个数,无理数也用的更随便了,但是仍然有数学家对于无理数的态度仅仅是作为记号,不能当作实际存在的数。甚至牛顿在他的《普遍的算术》中也持有这一观点。
负数则更为曲折,虽然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入欧洲,但是16世纪和17世纪的大多数数学家并不承认它们是数,或者不是方程的根。
欧洲人在还没有完全克服无理数和负数带来的困难时,就又无意地陷入虚数的问题中。他们在使用配方法解二次方程时碰到要把开平方推广到其他数的时候,得到了这些新的数。而卡尔达诺在解三次方程时,还要进一步地与虚数打交道。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 1501~1576)
同样的,对于虚数的实际意义,当时的大部分数学家包括牛顿都持否定态度。事实上,他在《普遍的算术》中说过:“正是方程的根出现不可能的情况(虚数),才导致不可解的问题像是可解的样子。”也就是说,在物理和几何上没有实解的那些问题,应该会出现虚数根。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part02. 虚数的定义
就像负数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与“相反”这一概念扯上关系,虚数也可以与某一种概念对应上。
我们把乘法看作是“变换”,具体的变换规则由后面的乘数来确定。例如,“×1”是保持不变,“×-1”是变成相反数,“×2”是放大为原来的两倍,“×0.5”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
我们在此使用“变换”并不会改变乘法的计算法则,只是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
我们现在来考虑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x^2”,这就相当于是“×x×x”,即对于原来的数进行两次相同的“x变换”。当x^2=1时,结果意味着我们经过两次相同的变换又得到了原来的数。显而易见地,这两次相同的变换要么都是“×1”,要么都是“×-1”。
接下来,我们把问题再复杂一点,当x^2=-1时,意味着我们经过两次相同的变换得到了原来的相反数,那么此时的“x变换”会是什么呢?
答案是“旋转”,更具体一点讲,是“逆时针旋转90°”。连续两次的“逆时针旋转90°”,就得到了原来的相反数。此时我们需要垂直于原数轴的第二根数轴,并用i来表示此时方程的解,特制“逆时针旋转90°”的变换。
那么,如果是想顺时针旋转90°呢?
那就只要×-i就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一维的实数域拓展到了二维的复数域——实轴上有所有的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虚轴上则有所有的虚数,而其他的地方就是实数与虚数的复合,即复数。复数可以表示为a+bi的形式,a为实部,b为虚部,对应复平面内的点(a,b)——比如一个复数z实部是1,虚部是2,就可以表示为z=1+2i,对应复平面内的点(1,2)。
因为复平面内的点Z(a,b)与以原点为起点、以Z(a,b)为终点的向量OZ一一对应,所以复数z=a+bi也可以用向量OZ来表示。
实数相互之间是可以比大小的,但是复数并不存在大小的概念,因此我们将向量OZ的模叫做复数z=a+bi的模(module)(或绝对值),记作|z|或|a+bi|,由模的定义可知
同时,以x轴的非负半轴为始边、向量OZ所在的射线为终边的角θ叫做复数z=a+bi的辐角(argument)。很明显,任一非零的复数z=a+bi的辐角有无数个值,这些值之间相差2π的整数倍。我们把其中适合于0≤θ≤2π的辐角的值叫做复数z=a+bi的辐角主值,记作arg z。
若将复数z=a+bi的模设为
辐角设为θ,则复数z也可表示为
称为复数的三角形式。
上海矩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宝典全年资料大全”)是一家以“让教育多一个维度”为愿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3D互动教学系统、虚拟现实VR教学系统的研发、应用与市场拓展。专注于虚拟仿真在常态化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截止2021年底,宝典全年资料大全已服务千余所学校。
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专业而安全的VR/3D实验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