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探究教学的建构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从情境中发现并明确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应用迁移。这些过程不是一套固定的步骤和线性方法,更不拘泥于科学实验这一种探究方式,而是一种以科学的思维方式链接起来的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矩道小学科学软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探究过程中精选和设计学习材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启发学生进行应用迁移。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
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合作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提出问题是学生感知情境,进行科学探究的导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观察科学现象,将其与相关科学概念相关联,激活先验知识,结合对现象或环境中变量间关系的分析,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上提出不同的问题;比较和区分所提问题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明晰学习目标。
(二)作出假设并制订计划
作出假设是基于研究问题提出假设的过程,其目的是阐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需通过因果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在已有科学观念基础上,提出可验证的假设,通过不断测试和修正假设来构建知识。
为了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学生需要综合利用联想、发散、重组和辩证等多种思维方式制订计划,以便在后续探究过程中合理地分配时间、材料等各种资源。
(三)搜集证据与信息处理
在计划实施的初始阶段,学生使用不同的调查手段和工具,在观察的基础上,借助发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搜集证据。利用发散思维,从证据的类型、搜集方式等多维视角考虑证据的搜集:基于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对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其对主张支持的切合性和充足性进行综合评估。
(四)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主要是为了建立证据和主张之间的联系,阐释探究的基本结论。学生需要对实验现象、数据和相关文本信息进行推理;通过分析和综合多元因果关系进行假设检验和修正;考虑他们最初的研究问题或假设是否得到了研究结果的回答或支持。
表达交流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探究过程,包括明确地向他人公开分享自己的证据和观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驳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五)反思评价与应用迁移
在一个探究过程完成之后,学生需要从背景知识出发,联系学习目标,以严谨的态度系统地对探究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回顾;以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为基础,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同时为新的探究活动提出新的问题。
在一个探究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新的相关情境,以便学生能够将原有探究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END